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41718 位访问者

医保控费下困局:商保药摆在货架上积灰,4 亿慢病人群的需求谁来接?——探索DTP专业药房未来在创新药商保目录落地实施中的价值

来源:“曾世新”公众号  作者:曾世新  发布时间:2025-08-08   | |

药店“商保药”遇冷,本质上还是医疗支付体系转型期的阵痛。尽管国家医保局推出商保创新药目录试点,但首批96种药品在药店的动销困境,折射出支付场景、用户认知、产业逻辑三重矛盾的交织。

  

困局根源:支付体系与需求错配

  

1. 支付场景的结构性缺失:

  

商保创新药目录虽定位为医保补充,但当前仅DTP药房和双通道药店具备承接能力,全国60万-70万家普通药店中,超70%未接入商保直付系统。【1,见2025年7月1日,《北京商报》文章“创新药支付分水岭”。2,见2025年7月11日,《上观新闻》文章“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今天正式启动,首次增设的“商保创新药目录”是什么?”】

  

患者需“先自费、后理赔”,流程繁琐且周期长,导致购买意愿低迷。即便在广州试点,22家医院实现一站式结算,但药店端仍存在系统对接滞后问题。【2025年4月16日,《南方+客户端》文章““穗新保”首个产品落地,能否破解创新药支付困境?”】

  

2. 用户认知与商保价值的割裂  

  

消费者对商保支付的认知停留在“住院报销”层面,超70%受访者不知商保可在药店使用。【2025年7月1日,《北京商报》文章“创新药支付分水岭”】

  

这种认知鸿沟在慢病群体中尤为显著:4亿-5亿慢病人群中,仅少数人了解商保可覆盖集采落标原研药或慢病用药升级需求。【2025年7月1日,《北京商报》文章“创新药支付分水岭”。2025年3月30日,《央广网》文章“首版丙类目录计划年内发布 如何构建商保与医药融合新格局?”】

  

数据显示,2024年创新药销售额1620亿元中,商保支付仅占7.7%,个人自付比例高达49%。

  

3. 商保资金池与创新药成本的失衡  

  

商保创新药目录过度聚焦高精尖品种(如CAR-T疗法年费用超百万元),但惠民保等普惠型商保增长乏力——2023年特药赔付仅15亿元,难以支撑大规模支付。这种“小众目录”导致药店备货风险高:某连锁药房首批采购的10种高价药中,3个月内仅售出2盒,库存周转率不足医保药品的1/5。

  

破局路径:重构商保逻辑与产业生态

  

1. 从高精尖到普惠:广义商保的价值突围  

  

北京慧保福达董事长龚刚曾提出的“广义商保”概念,正在广州试点中落地:“穗新保”通过“创新药械基本包+升级包”组合,覆盖100多种高值药械,并在22家医院实现“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截至2025年5月赔付金额达23.4亿元,新增待遇惠及229人次。这种模式将商保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例如将集采落标原研药纳入保障,使慢病患者年用药成本降低30%-50%。

  

2. 技术驱动支付流程再造  

  

湖北省的医保商保同步结算系统提供了范本:患者在医院或药店结算时,系统自动计算医保、商保和自付金额,无需垫付和跑腿。这种“数据多跑路”模式使理赔时效从平均20天缩短至实时完成,对账准确率达100%。药店端可通过接入医保商保统一接口,实现“扫码即报销”,例如广州某连锁药房在接入系统后,商保药销量环比增长120%。

  

3. 药店转型:从卖药到健康管理  

  

中小药店应深耕慢病管理场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用药追踪等服务黏住核心客群,再嫁接商保工具提升支付能力。例如,上海某社区药店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基础用药+定期检测+商保报销”套餐,患者年自付费用从8000元降至3000元,药店客流量增长40%。龚刚强调:“与其争夺1%的创新药市场,不如激活99%的慢病需求”。

  

未来趋势:双轨制下的生存法则

  

1. 政策协同与技术整合

  

创新药商保目录将于2026年1月落地,医保与商保结算接口打通也将进入倒计时。国家医保局明确,商保创新药目录药品不计入医保自费率指标,这为药店拓展商保业务提供了政策空间。但需警惕商保控费趋势——美国PBM公司通过带量压价使药价降低40%,药店毛利率可能从30%压缩至15%。

  

2.分层竞争与生态合作

  

头部连锁可聚焦DTP药房和惠民保对接,例如上海某连锁通过“DTP药房+特药直付”模式,商保药销售额占比达35%。中小药店则应绑定区域商保公司,开发“慢病管理+商保”产品。广州某药店与地方险企合作,将100种慢病用药纳入商保直付,客单价提升至医保销售的2.3倍。

  

3. 消费者教育与价值重构

  

需通过“线上+线下”立体教育提升认知:例如,在药店铺设智能终端,实时展示商保报销比例;开发APP为患者提供“用药-报销-健康监测”全流程指引。武汉某药店试点后,顾客商保使用率从5%提升至35%,其中70%为慢病患者。

  

商保支付的浪潮已至,但药店的转型不能停留在“贴标签”层面。唯有将商保工具与4亿慢病人群的真实需求深度绑定,通过技术优化支付流程、通过服务创造增量价值,才能在医保控费与商保控费的双轨制下找到生存空间。正如龚刚所言:“药店的未来不在货架上,而在健康管理的闭环中”。这既是挑战,更是重塑行业格局的历史性机遇。

  

提升药店对商保药的服务能力,需针对当前支付场景缺失、专业能力不足、用户认知薄弱等核心痛点,从系统支撑、专业服务、场景适配、生态协同等多维度发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打通支付与系统壁垒,简化消费流程

  

推动系统直连与实时结算:联合保险公司、医保系统打通数据接口,实现药店系统与商保平台的实时对接,支持“购药即结算”(如广州“穗新保”的“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模式),替代“先自费、后理赔”的繁琐流程,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标准化理赔规则与信息同步:与保险公司共建“商保药服务手册”,明确不同商保产品的覆盖药品、理赔比例、适用人群等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更新,确保店员能快速查询、准确解释,减少纠纷。  

  

强化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商保政策与产品培训:针对不同商保产品(如“医保PLUS版”“创新药包”)的保障范围、投保条件、理赔流程等开展专项培训,确保店员能主动向顾客介绍商保适配方案(如慢病人群适合的原研药商保产品)。  

  

药事服务能力升级:加强对商保覆盖药品(如靶向药、慢病原研药)的药理知识、用法用量、副作用管理等培训,配备专职药师提供用药咨询;对购买商保药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跟踪用药效果,提供续方提醒、不良反应干预等增值服务,增强用户信任。  

  

聚焦核心人群,适配场景化服务

  

深耕慢病管理场景:将商保服务与慢病管理结合,例如: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商保+用药方案”组合(如通过商保覆盖集采外的原研药),通过定期血压/血糖监测、用药依从性管理等服务黏住客群,再引导其使用商保降低自付成本。  

  

分层服务高值创新药用户:对需要使用靶向药、细胞免疫药等高价商保药的患者,提供“购药前-购药中-购药后”全流程服务:购药前协助确认商保覆盖资格,购药中指导理赔材料准备,购药后联动医院跟进治疗效果,解决用户“怕麻烦、怕报错”的顾虑。  

  

联动多方生态,扩大服务覆盖

  

与保险公司共建服务网络:联合保险公司拓展商保药的覆盖范围(如将慢病常用药、集采落标原研药纳入商保目录),并争取更多直付权限(尤其针对普通药店,打破仅DTP药房能承接的限制)。  

  

推动医保与商保系统协同:呼吁政策层面打通医保与商保的结算接口,例如:在药店端实现“医保报销+商保补充报销”的无缝衔接,让用户直观感受到商保的“减负”作用,提升使用意愿。  

  

与药企共享数据:通过用户用药数据(如慢病患者的购药频率、药品偏好)与药企联动,精准预测商保药需求,优化库存管理(避免积压或断货),同时争取药企的学术支持(如新药培训、患者教育资料)。  

  

加强用户教育,降低认知门槛

  

门店场景化宣传:在药店设置“商保药服务专区”,通过海报、手册、电子屏等清晰展示商保覆盖药品清单、使用流程、案例(如“某慢病患者用商保每月省XX元”),由药师现场演示如何查询个人商保权益。  

  

线上线下联动科普:通过药店社群、公众号推送商保药知识(如“哪些情况能用商保买药”“理赔常见问题”),针对慢病人群开展线下讲座,邀请已使用商保药的患者分享体验,增强说服力。  

  

药店提升商保药服务能力的核心,是从“单纯卖药”转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支付+健康服务”。通过简化支付流程、强化专业服务、聚焦慢病人群、联动生态伙伴,既能让商保药从“看得见”变为“用得上”,也能帮助药店摆脱对医保的单一依赖,构建新的盈利增长点。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