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35240 位访问者

隐秘骗保手段揭露!药店如何摆脱违规漩涡?

来源:中国药店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5   | |

2025年7月,国家医保局一纸通报,把隐藏在药店表面繁荣背后的灰色链条掀开了一角。被点名的,不是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夫妻店”,而是分布在甘肃兰州、湖北武汉、内蒙古通辽等多个城市的区域性连锁门店,且大多存在医保刷卡量长期高于现金销售的异常表现。更扎眼的,是一些门店甚至在无人进店的时段内频繁发生医保结算,后台数据显示“自动开方、自动配药、自动结算”流程几乎没有人为干预,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技术化、模板化的造假流程。

  

在兰州七里河区,一家药店在三个月内被监测到单日医保刷卡交易笔数高达196笔,而平均进店人数不足30人。经查实,该门店与某“药品回收团伙”存在隐性合作——由后者组织收集参保人医保卡,统一安排“挂账式刷卡”,将药品购入后立即以低价回收,流入非正规市场。一名被调查店员承认,每完成一次医保刷卡,“后台有绩效点数计提”,而这些药品从未实际交付顾客。

  

武汉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在某家大型连锁药店中,监管部门查出大量“刷卡即退药”操作,部分药品在医保系统中完成结算后,仅10分钟便出现退货记录,但实物药品早已由“合作中介”带离现场。通报中特别提及,一款用于慢性病管理的高价处方药,在两个月内被“虚假刷卡—退款—再刷卡”的方式循环交易14次,造成医保基金支付超7万元。门店内部人员坦言,“这是默认玩法,没出事就不是违规”。

  

一、从“合规疏漏”演化为“组织化欺诈”

  

国家医保局在此次通报中首次明确指出:部分药店已从“合规疏漏”演化为“组织化欺诈”,操作流程标准化、上下游协同化、资金通道分散化,是典型的“专业型犯罪”。而案件暴露出的另一个共性问题是,大量交易行为依附在“熟客关系”与“定向敛卡”机制之上。很多被刷卡的参保人甚至不清楚自己账户被用于买药,事后才在结算记录中发现异常。

  

从数据层面看,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排查出医保刷卡异常药店2831家,涉及资金违规使用金额超4.9亿元,其中由甘肃、湖北、内蒙古三地通报的重大典型案件占比超过40%。不少案件中,药店既是刷卡终端,也是货物流通节点,部分被刷出的药品被发现倒卖至非医疗渠道、微商朋友圈,甚至网络直播间,以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进行“熟人销售”。

  

通报发出后,各地跟进整治行动迅速启动,医保电子凭证的交易可视化程度被进一步提升,部分省份试点“人脸识别+实药取证”机制,尝试堵住“无实物交易”这一造假口子。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此轮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仍难以回避:一套在政策鼓励下迅速扩张的医保支付系统,正成为少数门店牟利的漏洞入口。而当这种“刷医保”逐步演化为一套盈利模型时,留给行业的警示不只是违法成本,而是信任体系的系统性透支。

  

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医保欺诈”归结为药店贪图蝇头小利,恐怕低估了它的精细度。近几年,这些操作早已从“偶发性违规”进化成一整套流程闭环。从表面看,是几笔不合常理的医保刷卡交易;从后台追溯,却是一张层层包装的利益网,几乎每个动作都能找到对应的技术支持与利益节点。

  

一种常见做法,是围绕“人卡分离”展开的“代刷式交易”。以湖南某地一家被查药店为例,该店与附近诊所形成“合作关系”,由诊所协助收集周边老年参保人医保卡,以“帮助配药”为由集中送至药店刷卡。这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账户上发生了什么,有的已离开本地多年,却仍在医保系统上“频繁购药”。店方则利用系统漏洞,将配药记录写满各种慢病药品,并通过后门中介卖给非正式药品流通渠道——一套卡可以在一周内套出五六百元。

  

另一个隐蔽性更高的方式,是“处方造假+药品空刷”的组合打法。不少地区的连锁药店已形成“内部处方库”,只需录入身份证或医保号,后台便自动生成一份“由签约医生开具”的慢病处方,不需要看诊、不需要确认适应症,更没有任何线下交付。这种“云处方”与“刷而不交付”的行为,直接绕开了真实购药场景,也给监管部门制造了极大的溯源障碍。在河南一宗被曝光的案件中,一家药房仅靠8名中老年“签约用户”,在半年内刷出医保药品30余万元,而其中超过80%的药品都在第一时间被装箱转售。

  

有些手法则彻底商品化了“医保额度”这一概念。在江苏某地,一家药店将医保额度当作“流通商品”来设计销售方案:顾客可以将卡交由店员操作刷卡配药,而店方在药品交付时以“七折现金”返还额度差额。这种“医保换现金”的方式不仅极具诱惑力,而且隐蔽性强。更极端的情况,是与私人健康管理公司合谋,将医保药品成批“取出”后做成所谓“营养包”“慢病调理组合”,以高价形式推向中老年客户群体,完全偏离医疗使用初衷。

  

医保刷卡行为的“数字漂白”技术也在不断升级。一些系统技术服务商已专门提供“医保交易优化”服务,声称可以通过虚拟分单、分时交易、配方拆解等方式降低被风控系统识别的概率。这让原本依赖系统识别的风控机制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在浙江一起案件中,一家药房通过将一次性购药金额拆分成多个低金额交易,模拟出“自然人流量”,成功绕过风控阈值达8个月之久。

  

这些操作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政策支持、监管间隙、系统接口之间“打了一个个补丁”。正是这种“把漏洞当通道”的行业思维,让医保欺诈在不少地方演化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盈利方式”。当制度本意是便民惠民,而执行层面却变成牟利模式,这种背离不仅仅是财务风险,更是对公共信任的长线侵蚀。

  

二、如何破解药店套刷药品乱象

  

很多药店从未真正意识到,“医保刷卡”这四个字,从制度设计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一项便民支付手段。它背后捆绑的是社会信任、财政责任、医疗伦理这三条看不见的红线。真正被打击的不是“刷得多”,而是“刷得虚、刷得假、刷得没人负责。”

  

要让药店脱离这一场无序的灰色漩涡,第一步必须回到最基本的交易起点:药是不是被真正开出来了、用对了、拿到了。现在的问题往往是,这三个环节都被人为“打散”,变成了三个相互独立、各自失真的节点。一张空壳处方、一个“走账不走货”的刷卡动作、一段已经预设好的退货路径,就能让药店账面上完成一次“合规交易”。这类行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违规操作”,它是整条医保逻辑链条被拆分之后的灰度操作。

  

真正有效地治理,恰恰要做的就是让这三个节点重新“合并为一”。这不是一句话的事,而是要从底层架构去改造,比如:处方上传系统必须同步上传医生真实就诊记录,医保卡的使用要与购药者人脸识别动态绑定,药品一旦完成医保结算,必须具备完整的配送、签收、去向记录。不是说“让系统复杂”,而是让每一笔医保交易都留下足够多的“可验证信息”,能被查、能被问、能被质疑,也能被自证。

  

但制度的再设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还得面对另一个更不体面的问题:不少药店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他们的收入结构早已病入膏肓。一家门店一年如果90%的收入来自医保刷卡,意味着它的商业模式已严重依赖于政策,而不是靠产品能力、服务能力、品牌能力站住脚。这时候再去谈“合规”或“风控”,其实是在和一座已经缺氧的系统谈道德。不给它输氧,它就永远只能靠“挪医保的钱”来续命。

  

所以,真正破解“套刷困局”的底牌,其实是重新设计药店的生存逻辑。例如:把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类产品变成可计价、可结算、可被鼓励的新收入项;让合规药事行为在医保局平台上获得积分激励,让高频违规门店被扣减流量额度和结算上限。这不是加码式管控,而是要在制度上形成“越守规则越有利”的新逻辑,让那些还愿意做干净买卖的药店不被挤出市场。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监管并非只能由医保局一方承担。现在越来越多的头部连锁药企也开始主动建自己的“反欺诈系统”,对异常频次刷卡、关联账户重合、空刷退货等行为形成门店内控预警。这种自我治理思路,应成为行业常态,而不是突击式“整改通报”之后的临时应对。毕竟,一旦药店作为终端失信,整个医药零售链条的信用底座都会跟着塌陷。

  

最后不得不说,这场信任危机表面上是医保基金的漏洞,背后更是一场制度与人性的博弈。当顾客开始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一张处方、一次结算、一家药房,药店能否给出自证清白的回应,不只是合规要求,也是经营底线。

  

而这一切,不是靠通报、曝光、处罚能改写的,而要靠整个行业在一次次“怎么做”的细节里,重新养出让人信任的骨架。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