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33320 位访问者

DRG/DIP付费下“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为何“住院率”上涨?

来源:健康界  作者:秦永方  发布时间:2025-07-21   | |

提示:DRG/DIP2.0支付方式全覆盖,区域总额预算管理机制,引入市级区域机构竞争机制,"抢蛋糕"成为各家医院第一要务,推动了较高的"住院率",较高的"住院率"导致DRG/DIP权重/分值或费率/点值的缩水通胀加剧,虽然出现了"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但是医保总额支付没有有效下降,无序的竞争也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越规范的医院越吃亏,如何才能防范"高住院率"?让医保围绕"价值医疗"导向付费,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

 

在 DRG/DIP 付费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下,一组数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一方面,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呈现下降趋势,看似医保控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另一方面,住院率却逆势上涨,与改革预期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不必要住院的目标出现偏离。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 3.02 亿,居民年住院率达到 21.4%。与国际平均住院率 12%-15% 相比,我国的住院率明显偏高,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我国医疗资源的紧张,也引发了人们对医疗费用控制的担忧。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一、"抢蛋糕" 驱动下的医院生存博弈

 

随着 DRG/DIP2.0 支付方式全覆盖与区域总额预算管理机制落地,市级区域机构竞争机制被彻底激活。医保基金这块 "大蛋糕" 总额有限,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资源,"抢蛋糕" 成了第一要务。在这种背景下,增加住院患者数量,成为医院提高医保资金收入的直接手段。即便单例患者的医保支付费用因 DRG/DIP 付费而减少,但通过提升住院量,医院仍能维持甚至增加总收入,从而导致住院率不断攀升。

 

探讨:DRG/DIP付费实行区域总额机制,医保虽然控制了区域的医保总额,同时取消了机构总额控制,导致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让各家医院相互竞技,加快推动了各家医院"高住院率"。

 

建议:实行区域总额预算下的机构预算"双控制",在确保医保总额可控的同时,细化各医院的预算分配,避免无序竞争。

 

二、付费模式的 "双刃剑" 效应

 

DRG/DIP 付费模式以病种为基础进行定额支付,本意是促使医院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然而,这一模式却在实际运行中催生出新的问题。为了在既定的支付标准内保证盈利,部分医院将原本可以一次性完成的治疗拆分成多次住院,例如将一些慢性病的阶段性治疗分割开来,导致患者住院次数增加。同时,医院在收治患者时,降低入院门槛,将一些原本可以在门诊治疗的患者收入住院,进一步推高了住院率。虽然这样使得单次住院费用降低,但整体医疗服务总量上升,医保基金的实际支出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探讨:DRG/DIP付费对次均费用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住院总量的控制却显得力不从心,虽然通过总额预算控制,但是经不住医疗机构"高住院率" 的冲击。

 

建议:机构总额预算管理下,次均费用下降结余留用机制,激励医院优化诊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同时加强门诊服务能力,引导患者合理就医,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医保基金的可持续管理。

 

三、权重 / 分值通胀引发的恶性循环

 

较高的住院率带来的连锁反应,是 DRG/DIP 权重 / 分值或费率 / 点值的缩水通胀加剧。当大量患者涌入医院,医疗服务供给相对过剩,医保支付标准在庞大的医疗服务量冲击下不断贬值。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医院不得不收治更多患者,形成 "高住院率 - 权重 / 分值通胀 - 进一步提高住院率" 的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那些严格遵循诊疗规范、不过度收治患者的医院,由于在医保资金竞争中处于劣势,反而越规范越吃亏。

 

探讨:如何让规范的医院不吃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防止DRG/DIP总额预算下权重 / 分值或费率 / 点值的缩水通胀加剧难题,都成为绕不去的难题。

 

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科学测算DRG/DIP权重/分值,合理界定费率/点值一定时间内不变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给医院一个合理预期。

 

第一,需要进一步优化医保支付政策,例如建立更科学的权重 / 分值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因住院率波动导致支付标准失衡;

 

第二,加强对医院诊疗行为的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异常住院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第三,推动医院绩效变革升级,绩效激励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建立以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引导医院真正关注医疗服务的价值。

 

总之,DRG/DIP 付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与住院率上涨并存的现象,警示我们改革不能止步于表面的数据变化。只有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政策设计、监管机制、医院发展模式等多维度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让医保付费真正回归 "价值医疗" 本质,实现医保基金合理使用、医院健康发展、患者受益的多赢局面。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