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32353 位访问者

药品零售市场趋势认知(1):处方外流和医药分业

来源:“曾世新”公众号  作者:曾世新  发布时间:2025-07-18   | |

医药分业处方外流的市场趋势在零差率、带量采购、医疗反腐、医保检查四大政策的协同推动下,呈现出加速扩容与规范化并行的特征。

  

一、零差率政策:破除 “以药养医”,重构医院收入结构

  

政策影响:2017 年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药品销售从利润中心转为成本中心,推动处方向院外流动。数据显示,2017 年公立医院药占比从 44% 降至 30% 左右,直接催生约 1500 亿元处方外流规模。例如,上海、北京等地实施零差率后,药店因价格倒挂被迫降价,部分医院周边药店通过承接外流处方实现销售额增长 20% 以上。

  

市场趋势:零差率政策倒逼医院减少药品依赖,转而通过处方外流降低运营成本。截至 2023 年,全国已有超 70% 的二级以上医院开设院内药房或院边药房,直接承接处方外流。太平洋证券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药店市场规模达 9233 亿元,预计 2025-2027 年处方外流增量将超千亿元。

  

二、带量采购:挤压医院药品利润,分化处方外流路径

  

政策影响:带量采购通过集中议价大幅降低药品价格,中标药品在医院的价格优势显著,导致患者回流。例如,第七批集采中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 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 53%,部分患者选择在医院购买18。但未中标药品(如原研药、高价创新药)因医院采购受限,加速流向药店。西安怡康医药连锁数据显示,带量采购后其原研药销售额同比增长 35%。

  

市场趋势:带量采购促使药店转向专业化服务。益丰大药房通过与原研药企合作,DTP 药房数量增至 253 家,承接肿瘤药等高价品种处方,2022 年处方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55.89%。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 2030 年院外处方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其中 DTP 渠道占比将达 20%-30%。

  

三、医疗反腐:清除利益输送,推动处方外流合规化

  

政策影响:2023 年全国医药反腐行动中,多地查处医生指定院外药店购药并收取回扣的案例。例如,上海某大药房因向医生行贿被移送公安,涉及药品包括硫辛酸、头孢克肟等。反腐行动切断了灰色利益链,促使处方通过正规渠道外流。2022 年零售药店终端占比从 2019 年的 23.4% 提升至 29%,显示合规处方外流加速。

  

市场趋势:连锁药店通过合规布局抢占市场。老百姓大药房 “门诊慢特病” 定点门店达 1111 家,双通道资格门店 234 家,直接承接医院处方。开源证券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头部连锁药店处方外流收入占比提升至 30% 以上,较 2020 年翻倍。

  

四、医保检查:强化处方监管,规范院外流通秩序

  

政策影响:国家医保局 2024 年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打击虚假处方、超量开药等行为。例如,云南武定县某连锁分店因超量开药被追回医保费用 17.75 万元。医保检查推动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建设,2025 年起 “双通道” 药品需通过电子处方中心流转,禁止纸质处方。甘肃、安徽等省已建成省级处方流转平台,2023 年安徽省电子处方流转量超 500 万张。

  

市场趋势:医保检查倒逼药店提升合规能力。2023 年全国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结算 1.74 亿人次,医保基金支出 69.36 亿元,合规药店承接能力显著增强。平安证券预测,到 2028 年零售药店承接处方外流规模将达 5000 亿元,占院外市场的 70% 以上。

  

五、政策协同效应与市场格局演变

  

叠加效应:零差率和带量采购削弱医院药品收入,医疗反腐和医保检查则规范外流路径,共同推动处方外流从 “无序扩张” 转向 “合规增量”。例如,宁夏社区医院通过集采和零差率政策,将糖尿病、高血压用药价格降至药店的 1/3-1/2,同时通过电子处方平台实现合规外流,2023 年诊疗量同比增长 34%。

  

市场格局:连锁药店凭借供应链、专业服务和合规优势占据主导。2023 年一心堂、健之佳等头部企业省外门店占比分别提升至 48.49% 和 59.17%,通过 DTP 药房、双通道门店承接高端处方。中小药店因合规成本高、服务能力弱,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行业集中度 CR10 从 2017 年的 17% 提升至 2023 年的 35%。

  

未来展望:随着省级处方流转平台全覆盖、医保电子处方中心上线,处方外流将进入 “数字化 + 规范化” 新阶段。预计到 2030 年,院外处方市场规模将突破 1.1 万亿元,其中连锁药店占比超 80%,成为医药分业改革的核心载体。

  

医疗反腐政策加速医药分业处方外流规范化进程

  

医疗反腐政策自推行以来,对医药分业处方外流的市场趋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根源上净化了医药行业生态,重塑了处方外流的市场秩序。

  

在过去,处方外流过程中存在诸多违规利益输送现象。部分医生受利益驱使,要求患者前往指定药店购药,从而收受回扣。例如在 2023 年,青海等地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医生指定患者去特定药店购药并收取回扣的行为。这种现象扭曲了处方外流的正常路径,使得患者的用药选择并非基于病情和合理治疗方案,而是受到利益链条的干扰。

  

随着医疗反腐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各地纷纷加大整治力度。山西药监局要求加大对院边店 “票、证、账、货、款” 的核查,杜绝白条、便条等非正规处方销售处方药品的行为 ,对院外购药数量金额较大的药店进行约谈、提醒,对违规 “统方” 线索及时通报卫健部门。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处方从医院到药店的流转过程,使得处方外流回归到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正轨。

  

从市场数据来看,医疗反腐在短期内对一些依赖灰色利益链条进行药品销售的企业和药店造成了冲击。以老百姓大药房为例,其 2023 年 1 - 6 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医药反腐对公司 DTP(直接面向患者销售药品)销售略有影响,增速有所放缓 。但从长远视角分析,这一政策促使行业进行深度调整。随着不合规行为被清理出市场,合规经营、真正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药店和药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医疗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医院也在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医院开始重新审视和完善药品目录,优化用药配备供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减少患者因医院药品短缺而被迫院外购药的情况。例如,一些医院根据疾病谱和患者实际需求,增加了常用药品的种类和品规,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在医院内获取所需药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处方外流。但对于医院确实未配备的药品,在合规的前提下,处方外流仍在有序进行,且整个过程更加规范。

  

此外,医疗反腐推动了处方外流相关监管制度的完善。各地积极布局医疗、医保和零售药店三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店消费信息的三方共享 。以四川为例,卫健委要求除原研药品和医保 “双通道” 药品外,本医疗机构已配备的药品种类和品规不应开具外配处方 ,并对院外调配处方的管理流程、审核机制等进行细化。通过这些监管措施,处方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面暴露在 “阳光” 之下,有效遏制了利益输送的空间,促进处方外流市场健康发展。

  

医疗反腐政策如同一场行业 “净化风暴”,虽然在短期内对处方外流市场的部分环节造成波动,但从长远看,它有力地推动了处方外流朝着更加规范、健康、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为医药分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重构了医药市场的良好生态。

  

就带量采购对处方外流的影响深度分析如下:

  

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医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呈现显著分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仿制药市场萎缩与创新药崛起并行、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原研药与仿制药市场份额重构、跨国药企优势弱化等特征。

  

一、仿制药市场规模大幅缩水,创新药快速填补空白

  

带量采购通过 “以量换价” 大幅压缩仿制药利润空间,直接导致仿制药市场规模萎缩。国家医保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仿制药市场规模较 2019 年减少 1625 亿元(从 3487 亿元降至 1862 亿元),而创新药市场同期增长 895 亿元(从 494 亿元增至 1389 亿元)。

  

例如,第七批集采中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 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 53%,中标仿制药在医院的销量占比超 80%,但销售额同比下降 30%-50%。

  

与此同时,创新药大品种快速崛起,2023 年销售额超 10 亿元的新药达 20 个,其中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百悦泽)销售额突破 93 亿元,石药集团的丁苯酞(恩必普)达 60 亿元。

  

二、市场份额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带量采购通过淘汰机制加速行业洗牌,头部企业凭借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优势抢占市场。

  

以大输液领域为例,科伦药业、石四药集团等头部企业通过集采将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78.8% 提升至 2023 年的 80% 以上,年产量不足 1 亿瓶 / 袋的中小企业基本退出市场。

  

化学药领域同样如此,2023 年恒瑞医药、齐鲁制药等头部企业在消化系统及代谢化药市场的份额提升至 35%,而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45% 降至 2023 年的 28%。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 年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 TOP20 品牌中,头部企业占据 15 席,其中恒瑞医药的碘佛醇注射液、正大天晴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等品种销售额增速超 20%。

  

三、原研药院内市场份额被仿制药替代,院外市场呈现分化

  

在医院端,带量采购直接冲击原研药市场份额。

  

中康 CMH 数据显示,2018-2023 年本土药企在二级以上医院的市场份额从 69.9% 提升至 72.7%,外企份额则从 30.1% 降至 27.3%。

  

例如,第七批集采中拜耳的碘帕醇注射液销售额从 2021 年的 10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不足 5 亿元,排名从第 5 位跌至第 11 位。

  

但在院外药店市场,原研药凭借品牌效应和患者粘性仍占据优势,外企在药店的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19.7% 提升至 2022 年的 24%。

  

不过,随着 “四同” 政策(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同包装)实施,院内外价格联动加强,原研药在药店的价格优势逐渐削弱,例如赛诺菲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药店的价格从集采前的 17.81 元 / 盒降至 12.5 元 / 盒,市场份额被仿制药分流。

  

四、跨国药企中标率持续走低,市场份额加速流失

  

跨国药企在带量采购中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中标率屡创新低。第九批集采中,跨国药企仅 3 个品种中标,中标率 5.5%,创历史最低。例如,诺华的来曲唑片、默沙东的卡培他滨等原研药因报价过高直接出局,而仿制药中标价格仅为原研药的 1/3-1/5。市场份额方面,外企在医院的销售额占比从 2018 年的 30.1% 降至 2023 年的 27.3%,在药店的份额虽短暂上升,但长期受价格联动影响,2023 年已回落至 22%。值得注意的是,跨国药企正通过布局创新药挽回颓势,例如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片在 2024 年 H1 销售额达 26 亿元,成为消化系统及代谢化药领域的 TOP1 品牌。

  

五、细分领域市场格局重塑,创新与合规成竞争关键

  

1. 生物药领域:吸入剂、肿瘤药等品种受集采影响显著。以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为例,阿斯利康的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80% 降至 2024 年的 40%,而正大天晴、长风药业等中标企业销售额增速超 30%。

  

2. 中成药领域:第三批集采整体降幅达 54%,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等品种降幅超 90%,山西太行药业、亚宝药业等中标企业市场份额翻倍,未中标企业被迫退出公立医院市场。

  

3. 医疗器械领域:骨科耗材、神经介入器械等品种国产化率快速提升。广东省脊柱类耗材集采中,国产企业首年市场份额超 70%,外资品牌份额缩水至 30% 以下。

  

创新驱动与合规运营成核心竞争力

  

1. 仿制药企业转型:传统药企加速向创新药转型,例如石药集团的丁苯酞、豪森药业的阿美替尼等创新药销售额突破 30 亿元。

  

2. 院外市场争夺:连锁药店通过 DTP 药房、双通道门店承接高价创新药处方,益丰大药房 DTP 药房数量增至 253 家,2022 年处方药收入增长 55.89%。

  

3. 合规能力建设:医保检查和反腐行动倒逼企业提升合规水平,2023 年头部连锁药店处方外流收入占比提升至 30% 以上,较 2020 年翻倍。

  

带量采购政策通过 “腾笼换鸟” 机制,推动医药行业从仿制药主导转向创新驱动,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创新药企业和合规运营企业集中。预计到 2030 年,仿制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萎缩至 1500 亿元以下,而创新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3000 亿元,头部企业市场份额 CR10 将从 2023 年的 35% 提升至 50% 以上12。企业需通过创新研发、全渠道布局、合规管理三大策略应对变革,方能在新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

  

医保检查:强化处方监管,规范院外流通秩序

  

政策影响:2024 年,国家医保局强势出击,开展专项检查行动,将整治矛头精准指向医保基金使用过程中的顽疾,尤其是虚假处方、超量开药等严重危害医保基金安全与合理使用的行为。云南武定县某连锁分店便是典型案例,该分店因超量开药这一违规操作,被医保部门依法追回医保费用高达 17.75 万元。这一案例绝非个例,它是医保部门对违规行为 “零容忍” 态度的有力彰显。

  

医保检查工作的推进,如同强大的催化剂,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处方流转平台的建设进程。自 2025 年起,“双通道” 药品明确需通过电子处方中心进行流转,纸质处方被全面禁止。这一规定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 “双通道” 药品的处方流转模式,促使整个流程向数字化、规范化迈进。甘肃、安徽等省份在此方面已先行一步,成功建成省级处方流转平台。以安徽省为例,在 2023 年,其电子处方流转量便已突破 500 万张,充分展示了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在提升处方监管效率、规范处方流通秩序方面的巨大潜力。

  

市场趋势:医保检查的高压态势,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倒逼药店全力提升自身合规能力。在 2023 年,全国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结算数据十分亮眼,结算人次达到 1.74 亿,医保基金支出共计 69.36 亿元。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医保政策在药店端的逐步落实,更体现出合规药店在承接医保相关业务方面的能力正显著增强。

  

平安证券基于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到 2028 年,零售药店承接处方外流的规模有望攀升至 5000 亿元,在院外市场中所占比例将超过 70%。这一预测并非凭空而来,随着医保检查促使市场环境愈发规范,合规经营的药店能够凭借良好的信誉与专业的服务,吸引更多患者前往购药,进而在处方外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连锁药店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药品采购渠道,提升药师专业水平,确保处方审核与药品销售的合规性。例如,一些大型连锁药店建立了完善的处方审核系统,配备专业药师团队,对每一张处方进行严格把关,杜绝虚假处方、超量开药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以此提升自身在医保检查中的合规表现,为承接更多处方外流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在医保检查的持续影响下,处方外流市场正朝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合规药店将在这一市场变革中迎来更多机遇,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而那些试图通过违规操作谋取利益的药店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