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482667 位访问者
近日,据《健闻咨询》了解,高济健康与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等医药行业内的众多潜在买方就并购事宜进行过接触,但并未达成实际交易,潜在买方给出的价格离高济想要的价格预期差距较大。
在行业里,日子不好过的并不只是高济健康,曾经在行业里门店规模数一度保持领先的国大药房,在业绩预告中,2024年利润由盈转亏,且出现了巨额亏损。此外,如健之佳、老百姓等上市连锁药店,在2024年的业绩皆出现了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大连锁尚且如此,小连锁和单体药店的经营情况可能更不乐观,整个药店行业打响了生存之战。
在当前形势下,以高济健康、国大药房等为代表的连锁药店企业将如何应对行业洪流的冲击?
从冲上市到卖身,高济为何成“烫手山芋”?
高济健康成立的2017年,医药分家的趋势已经明显。
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两票制”改革落地、明确公立医院30%的药占比考核、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使高领资本窥见医药零售行业的潜在机遇,以豪掷数百亿元收购近万家药店的姿态强势入局。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底,高济已经坐拥1万多家门店,年营收超过200亿元,成为国内医药零售行业的TOP1。
虽手握庞大的连锁药店资产,高济却没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短短几年内问题频出:全资收购后,原来的药店控制人另起独灶,带走了所有的客户资源;项目公司不服从职业经理人管理,直接和总部对抗;内部管理系统五花八门,数字化进程不及预期等等。
以至于数年过去,到2022年时高济健康的营收规模仍在200亿,相比2018年几乎看不到增长。而同一阶段的其他连锁药店如老百姓、大参林,已经从3000多家门店,不到100亿元营收起步,先后迈入万店俱乐部,突破200亿元营收。
“高济最初用的还是互联网那套打法,就是拼命往里面砸钱,把自己做大,把别人挤掉,最后靠市占率来和上游工业议价。”
医库董事长、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涂宏钢曾向《健闻咨询》表示,这个逻辑在其它零售行业都能成立,唯独药店不行。首先是因为药品的最大买单方不是个人消费者,而是医保基金,所以药店不可能有太大的议价空间。其次,药品零售市场太大,玩家太多,即便是在高济最为一枝独秀的2018年,其200亿元营收也只能占到整个市场2%-3%的体量。
高济健康并非没有危机感,2020年牛和义出任高济健康总裁后,对公司的系统、供应链和组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曾在大参林担任执行总裁的牛和义是药店零售行业的老兵,在他的推动下,高济健康前期并购的一万家药店改革效果已经开始呈现,在连锁药店行业单店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高济健康旗下的红店(指盈利能力较好的店)数量仍在增长。
2022年底时,牛和义甚至一度在一个医药论坛上透露出上市意向。到了2023年,关于高济健康上市的传闻愈演愈烈,有知情人士透露高济健康的估值预期在400-500亿元区间。
然而,留给高济健康的时间不多了。
从一级市场投资周期来看,2017年启动的“高济健康”这个项目无论是人民币基金(5+2)还是美元基金(7+2)来看,退出都已经迫在眉睫。
高济健康也在尝试通过加盟的方式实现低成本的持续扩张。
2023年之前,高济旗下的一万余家连锁药店中,加盟店数量仅有300家,这一年的年中会议上,高济健康首次要通过“新开+加盟+并购”三轮驱动,实现公司持续快速扩张,药店加盟的横幅广告至今还挂在高济健康官网的首页banner上。
上市迟迟未有进展,高济健康只能将目光转移到另一条道路——并购。
2024年是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并购潮迭起的一年,从跨国药企收购普方生物、亘喜生物等中国Biotech的多笔大额交易,到迈瑞医疗、华润三九等中国企业接连传出并购消息,都昭示着并购市场的日渐火热。
在高济健康2024年对管理层进行大换血后不久,便传出上海医药即将入股高济健康的消息,但这笔交易最终未能达成,高济健康又先后转向华润医药等其他医药流通巨头协商并购事宜。
“目前行业内能够给到高济健康的PS(市销率)估值估计只有0.6、0.7左右。”一位医药行业从业者透露。对于曾经溢价收购药店的高济健康来说,这无疑是一笔赔本的生意。
“高济健康当年拿下这些药店是想要大干一番的,但政策一变,门诊统筹、合规、控费陆续落地,整个行业环境就改变了,他们收购的药店就变成了没人要的资产。”
这位从业者介绍,“2018年的时候连锁药店的纯利润也只有5%,高济健康认为凭借资本运作与科技辅助下的新管理模式降本增效,但事实上这个赛道的黄金期已经落幕了。即便是选择并购这条路,也很难再找到愿意接手大量药店资产的买方。”
这并非高济健康一家的难题,而是整个连锁药店行业都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国大药房多个子公司破产清算,高速扩张代价初显
过去几年,扩张成为了连锁药店品牌的主旋律,连锁药店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纷纷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惜零利润扩张药店规模,甚至出现“卖药不如卖药店”的怪象。
2017年高济健康成立后一举收购万家药店,随后数年中益丰药房、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药店规模也迅速增长,进入万店时代。
截止2024年第三季度,连锁药店中的老百姓大药房、益丰药房、大参林门店数量均已超过15000家。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关闭的药店总数达到25114家,其中第一季度全国关闭的药店数量为6778家,第二季度为8792家,第三季度达到9500多家。同时,在连锁药店的扩张下,2024第三季度全国仍然净增2847家药店。
全国药店总数已超70.4万家,店均服务人数即将跌破2000,而世卫组织建议2500人每店即为饱和标准。
连锁药店的迅速扩张为这些品牌带来的并非更出色的经营业绩,反而是汹涌的关店潮与明显下滑的净利润。
根据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大参林、老百姓大药房、一心堂、漱玉平民、健之佳等连锁药店品牌的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下滑最严重的漱玉平民净利润减少117.84%,一心堂与健之佳下滑幅度也均超过50%。
已经有连锁药店品牌尝到盲目扩张的恶果,今年2月,国药一致旗下连锁药店龙头国大药房启动大范围破产清算,涉及吉林成大、天津国大等5家子公司,关闭门店超百家。在此前的2024年底,国大药房已经关停了3家子公司。
国大药房也是近年来快速扩张药店规模的代表之一,自2010年起通过大量并购扩张药店数量,至2023年时门店数量已突破一万家。但国大药房的经营业绩却不见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10.36%,亏损达0.39亿元。
从国药一致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来看,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52.48%—64.92%。其中零售板块“经营业绩较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拟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约8.76亿元—10.7亿元,预计将减少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5亿元—6.18亿元。
综合来看,国大药房2024年的亏损或达近10亿元。
国大药房方面就上述亏损情况表示,“门诊统筹等医改政策因素深刻影响了终端消费者的行为,医药零售门店客流下降,公司销售额及利润下滑。同时受医药零售行业竞争加剧、医药电商线上分流影响,行业出现了普遍下行的趋势。”
国大药房断臂求生,暴露出彼时收购标的估值虚高、整合失败等等快速扩张时期埋下的隐患,以及药品零售企业如今不得不面对的政策调控下的行业剧变。
门诊统筹、药品比价先后落地,医药零售粗放经营时代终结
2023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后,各地纷纷推进门诊统筹政策在药店的落地。
随着门诊统筹的实施,职工医保统筹账户收入比例有所提升,个账收入则从以往的约39%下降至28%。而个账结算正是药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过往的管理上,医保对院外场景的管理较为粗放,这就为药店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
门诊统筹政策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率提升,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药店的生存空间;并且随着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的缩水与医保支付改革的精细化,药店场景下的医保结算开始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药店收入中来自医保结算的部分也随之缩水。
一些连锁药店品牌旗下的部分药店虽然已被纳入门诊统筹,但国家对于统筹资金的额度使用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处方必须来自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因此病人在医疗机构开方的过程中更容易流入医疗机构内部的药房,而非转向院外购药,对门诊统筹药房来说同样难以留住客户。
例如2025年2月湖南省医保局发布新规,要求互联网医院处方必须由实体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师开具,严禁AI生成处方,同时建立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对价格异常药店实施梯度约谈。在这之前,山东、福建等地已暂停新增医保定点申请,政策明确 “资源过剩地区不得新增药店”。
进入2024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将药品比价提上日程,以外卖等线上平台药价为锚点,比对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集采中选价、定点零售药店药价。
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启行动,上线“药品比价通”平台,使药价改革的覆盖面从院内向院外延伸,再度对药店收入造成冲击。
政策与监管的日趋严格,药品零售曾经粗放式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连锁药店品牌过去数年间不计成本的扩张策略也已趋近饱和,线上医药零售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挤压实体药店的生存空间,对于曾经站在行业顶端的头部连锁药店品牌来说,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编辑 / 庞贝贝 李琳
![]() |
||||
相关文章